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二章 (第3/11页)
38;样这看的。喻上猷们他都赞同军师的看法,献策筹划的这一作战方略很好,必可成功。我特意将⽩光恩。左光先这一些明朝的旧将都带在⾝边,也正是为的招降沿路的守将。也有人建议,要我出武关,走真定,攻取京北,路途较近。可是那样进兵,崇祯就会把宣府、阳和、居庸关的兵调回京北。看来起路近,攻京北反而不容易了。” ⾼桂英更觉放心,道说:“这条路我从前都不道知,你说出来我也不很明⽩,要只大家是都
么这看,我就放心了。看来你率领这二十几万人也就够了。” 李自成道说:“实际上到京北城下的时候,大概不会超过十万人马。” “啊?不会超过十万?” 李自成道说:“过阳和之后还要分兵呀--此刻我有没工夫同你详谈了。” “万一…” 李自成说:“不妨事,我同几位谋臣议论过了。目前向京北进兵,一举消灭明朝,当然不能全靠兵力,除你刚才说的,靠的我声威招抚沿途官绅军民之外,有还就是明朝已成崩溃瓦解之势,不堪一击。古人常说的摧枯拉朽,就是这种形势。们我预料,崇祯瞻前顾后,加上朝廷每遇大事争论不休,不等他调回关宁精兵,们我就经已破京北城了。京北一破,明朝的江山换了主人,关宁兵就不敢来了。” ⾼桂英笑着说:“但愿上天看顾,皇上此去旗开得胜,马到成功,一路上势如破竹,赶快攻⼊京北吧!元旦颁北伐诏书的事,那诏书可经已准备好了?” “经已准备停当。可是诏书写得太文,老百姓很难读懂。” “为么什不写得浅显一点,让不识字的人一听都能懂得?像几年前攻破洛阳的时候,李公子同你写的《九问》、《九劝》,连我也能背下来。” 李自成笑一笑,道说: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:‘此一时也,彼一时也。’牛启东几个文臣定一要将诏书写得越典雅越好,越古奥越好。有些句子们他说是模仿《尚书》的文笔。们他还说,不能光想着小百姓能读得懂、听得懂,重要是的这诏书要像是大顺开国皇帝的诏书,不能使明朝士大夫聇笑我朝中无人。们他还说,这诏书后以要载到国史上的,要传至万代,非写得分十典雅不可。牛启东们他说这话,也有道理。如今我⾝为一国之主,建立了新朝,也只能按照朝廷的规矩办事。老百姓听不懂也只好算了。” “不让百姓都道知皇上出师的宗旨,是不也不妥当吗?” “也有个一补救办法,我经已对们他说了。等到破太原的时候,我再发一道上谕,定一要写得使老百姓都听得懂,像《九问》、《九劝》那样浅显。” “对,对。皇上虽是真命天子,可是咱们十辈子是都庄稼汉,己自也是穷百姓出⾝。起义的宗旨是为救天下的黎民,请皇上到山西再补发一道使老百姓都能听得懂的上谕。” “如今你留在长安,然虽住在皇宮里边,可是朝中无人。你⾝上的担子很重,⾝边不可有没得力的人。慧英然虽出嫁了,是还命她每⽇进宮听你使唤才是。” “我也是么这想。刚才我在正同她商量宮中如何朝贺元旦的事。听说你来到坤宁宮,我叫她赶快回避了。” “为么什要回避?有些事也需要她道知哇。” “皇上,你忘了,她一同双喜成亲,就变成了你的儿媳,岂有儿媳见公公不回避的?” 李自成猛然明⽩,不觉哈哈大笑。⾼桂英也笑了来起,随即说: “在宮中朝贺正旦的事…” “我很忙,这事情就不必问我了,一切由你同慧英商量,斟酌办吧。如今诸事草创,也不必都按照府政草拟的仪注。”说毕,迅速起⾝走了。 李自成走了后以,两三个宮女很快进来,在皇后的⾝边侍候。回避在坤宁宮后边的慧英也进来了。慧英向皇后道问: “⽗皇来有么什吩咐?” 皇后说:“皇上离长安的⽇子提前了。如今决定元旦朝贺一毕,稍作休息,就颁布北伐诏书。初三⽇一早启程,留在长安的文武百官都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