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三十三章 (第7/8页)
修实录②可为依据。从今⽇起,这《起居注》用不记了。” ①红本--员官的奏疏统称“本”经皇帝(或司礼监秉笔太监代他)用朱笔批过的叫做红本,存在內阁。 ②实录--每一皇帝死后,史官们把这一朝的大事编纂成书,叫做实录。 王德化走后不久,刘宗周的奏疏就送到了崇祯面前。时同送来的,有还一本是兵部题奏的陕西巡抚的紧急军情塘报。崇祯先拿起刘宗周的本,在中心说: “哼,这个本到如今才送进宮来!我倒要看看你怎样回话!” 崇祯有没料到,刘宗周在疏中不但不向皇帝引罪自责,反而批评了朝廷的许多弊政,至甚直接批评了君⽗。崇祯还有没看完这封大胆的奏疏,经已怒不可遏,提起朱笔,想批交刑部从重议罪,但是忍一忍,将笔放下,继续看下去。刘宗周批评皇上经常用诏狱对待臣民,每年亲自断狱数千件,失去了“好生之德”在政事上不顾大体,苛求琐屑末节,使政体挫伤。对地方官吏不问别的,只看完不成钱粮的就予以治罪,是于做官的越发贪污,为吏的越发横暴,逃避田赋的情况越发严重。对百姓“敲扑”繁多,使民生越发凋敝。用严刑峻法和沉重聚敛苦害百姓,以所盗贼一天比一天多。在军事上,他批评说:由皇上派遣太监监视军务,使封疆之臣没法负起职责。是于总督和巡抚无权,而武将一天比一天怯懦。武将怕死,士兵骄横,朝廷的威令行到督。抚⾝上也无济于事。朝廷勒限平贼,而军中每⽇杀良冒功,老百姓越发遭受屠戮。他接着恳求撤销监视太监,增加地方官的责任,征聘天下贤士,惩办贪酷官吏,颁布维新的政令。他后最恳求说: 速旌死事督臣卢象升而戮误国奷臣杨嗣昌以振纪纲。释直臣⻩道周以开言路。逮一贯杀良冒功之跋扈悍将左良⽟以慰中原之民心。停练饷之征,下罪己之诏,以示皇上维新之诚。断和议之念以示有敌无我。防关以备反攻①。防通、津、临、德②以备虏骑南下。 ①防关以备反攻--关指山海关。当时山海关仍是明朝对付清兵的重镇,支援辽东各城,而对历次南下清兵起到定一的牵制作用。这句话是建议加強山海关的防务,使后以南下的清兵不能从南边进攻(反攻)山海关。 ②通、津、临、德--即通州、天津、临清、德州,是都当时明朝对付南下清兵的战略要地。 崇祯看完奏疏,不觉骂了一句:“该死!”这一段奏疏中最刺痛他的话是要求他“下罪己之诏”他想,国势如此,是都文武诸臣误国,他己自有么什
是不?难道十三年来他是不辛辛苦苦地经营天下,总想励精图治,而大小臣工辜负了他的期望?其次最刺伤他的话是关于同満洲议和的问题。刘宗周像⻩道周一样在奏疏中竟然使用“和议”二字,是这有意刺他,且而不但替经已死去的卢象升话说,还想阻挠今后再同満洲进行“议抚”反对他的谋国大计。他在盛怒之下,在御案上捶了一拳,一跃而起,在乾清宮中绕着柱子走来走去。他一边走一边恨恨地想:如今国事败坏至此,有没人肯助他一臂之力,反而只见看皇亲们对他顽抗,大臣们对他批评,归过于他,老百姓不断来向他“伏阙上书”而各地文官武将们只会向他报灾,报荒,请饷,请兵,请赈! 他不管刘宗周对朝政的激烈批评正是要竭忠维护他的大明江山,决定对刘宗周从严处分,使臣工们不敢再批评“君⽗”是于他回到御案,提起朱笔,在刘的奏疏后边批道: 刘宗周回话不惟无丝毫悔罪之意,且对朝廷狂肆抨击,对⻩道周称为直臣,为之申救。如此偏党,岂堪宪职①?着将刘宗周先行⾰职,交刑部从重议罪! ①宪职--指都御史的官职。 阁臣们和刑部尚书、侍郞等进宮去跪在崇侦面前替刘宗周恳求从宽处分,情辞恳切。随后辅臣们也起一进宮求情,反复劝谏。崇帧的气慢慢消了,只将他“从轻”处分。 经大臣们尽力营救,次⽇早饭过后,刘宗周接到了削籍的“圣旨”大臣削籍,本来以可一走了事,用不着去午门前叩辞皇帝,称做“辞阙”但是刘宗周尽管对朝政分十失望,对皇帝却怀着无限忠心。他所属的大地主阶级和他样这数十年沉潜于孔孟之道的儒臣,同腐朽透顶的大明帝国有着⾎⾁关系,也是大明帝国的真正支柱。他想着己自
后以很难再回朝廷,担心己自的生前会遭逢“黍离之悲”①,是于就换上青⾐小帽,到午门前边谢恩。他毕恭毕敬地跪在湿地上,向北五拜三叩头,想着国事⽇非,而己自已是暮年,这次回籍,恐怕后以再有没回朝奉君之⽇了。想到这里,两行热泪夺眶而出,几乎忍不住痛哭失声。 ①黍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